文章分類    全文檢索      
序號 標題 發佈日期
1 中美雙邊投資協定新挑戰 2014-07-10

日期:2014-7-10來源:旺報

  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日前指出,啟動美中「雙邊投資協定」實質談判,是第六輪「戰略與經濟對話」重頭戲。隨後,美國貿易代表佛羅曼接受英國《金融時報》訪問表示,雙方必須先就修改《中美資訊技術協定》打破僵局,讓美國出口到大陸的資訊科技產品免關稅,才可能進一步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;但是大陸認為需要保護剛起步的高科技產業,因此拒絕對醫療設備和下一代矽晶片等60種新產品類別免除關稅。

  佛羅曼強調這次北京對話若不能取得進展,美國國內反對美中貿易的保護主義力量會因此得到藉口,而美中其他領域的貿易投資談判將會受到影響,甚至還可能干擾今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」(APEC)順利召開。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則認為,中美經貿關係未來發展的重點包括,推動雙邊投資協定,解決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,以及中資赴美發展受限等問題。顯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正趨向實質化的新挑戰。

  中國大陸企業近年來積極「走出去」。「中國國家電網」已成功收購澳洲的能源企業,而大陸電子商業京東、阿里巴巴、聯想,以及汽車業者吉利等,更將眼光瞄準美國等海外市場,明確展現「中國公司」加速國際化規劃布局。不過,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快速擴張,已經引起美國政府安全顧慮。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2012年在美國實施併購的外資企業中,受到美國政府進行安全審查最多的,正是「中國公司」。

  目前大陸國有企業前往美國投資或併購案例多半不順利,包括中海油、華為、三一集團等,都曾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,否決了投資併購案,也數度讓美國與大陸的經貿摩擦陷入緊張局面。中美網路間諜戰更延燒到雙方企業界,聯想企圖以總價23億美元併購IBM低端伺服器業務,正受到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」以國家安全為由介入調查。

  美國政府對中資的顧慮,其主要因素包括:第一,中國的GDP可能會在10年內超過美國,並直接衝擊美國的優越感與商業規範;其次,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,而且其軍事現代化戰略意圖仍不明確;第三,中國政府對企業干預程度深,讓企業可能為政治動機服務;第四,中國繼續對伊朗及北韓輸出敏感技術,威脅美國安全;最後,根據聯邦調查局表明,中國對美國有高度間諜威脅行為。然而,中國擁有高達4兆美元外匯實力,已購買1.6兆美元的美債和美國上市公司股票,而美國經濟體對創造就業機會的需求,將無法再抗拒中資企業來美投資併購的經濟外溢效果,確實讓華府對中資既期待又顧慮。

  整體而言,中共當局運用政府機構、國有企業,以及國有策略投資銀行所組成的「中國公司」(China Inc.),在美國的投資、併購,以及合作開發資源行動,將會快速增長。如果美國能維持健康財政結構,並提升GDP增長能量,那麼「中國公司」在美投資,將會促進美國的消費力、就業水準與政府稅收。

  不過,美中兩國在戰略互疑仍深的大格局下,「中國公司」意圖在美國市場攻城略地,恐非易事;同時,美國對於中資進入美國市場的安全顧慮,以及防範措施也將會祭出更細緻的升級版。然而,隨著中國大陸科技能力的突飛猛進,並且能夠運用經濟實力與外交手段,拉緊與俄羅斯、德國、法國,以及以色列等國的高科技合作關係。美國意圖在這次的「戰略與經濟對話」,運用放鬆高科技輸出管制,並要求大陸擴大開放資訊科技產品市場,做為推動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籌碼的算盤,恐怕很難如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