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   全文檢索      
序號 標題 發佈日期
6 正視中國經濟轉型的陣痛-從裕元罷工事件談起 2014-07-07

日期:2014-7-7來源:經濟日報

  堪稱全球最大品牌鞋類製造商-裕元東莞廠,爆發自1970年代末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罷工潮,上萬員工罷工、上街頭抗議保險金提列的隱藏性薪資問題;工潮抗爭蔓延到廣東其他外資公司與工廠,國際大廠的IBM與WalMart廠區連月來亦發生連續性的罷工事件。

  裕元東莞廠罷工案反映出中國勞動問題的縮影,長久以來,中國擁有廉價勞工的絕對優勢正式推翻。此次罷工受到國際矚目的原因,除了裕元是全球最大品牌運動鞋代工製造商,已讓美國運動品巨頭Nike,面臨是否將中國地區生產製造進行移轉可能。企業更需面對中國勞工權利意識提高的巨變,對企業投資、營運管理帶來的改變與衝擊,更應積極調整因應。

  中國官方與地方政府對東莞罷工事件的處理態度則顯得微妙,對於抗爭實際上採取放任態度,顯然是站在勞工這邊,要求企業對未足額提撥社保資金予以糾正,原站在資方的態度已逆轉,因此,勞資雙方的緊張與對立,已成為外資與台商管理上的挑戰。

  2012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下降,此意味年輕人需要撫養的老年人與未成年人總人口的比重上升,中國經濟過去賴以快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優勢將加快消逝,缺工早已成為中國棘手的問題之一,為了彌補勞動力缺口隱憂,薪資成長加速已為必然趨勢,中國早已遠離低薪天堂,勞工階級對薪資福利的要求,恐將逐步邁向資本主義國家的規格要求。

  近十年來,中國平均薪資以每年增幅約15%調漲,製造業過去所擁有的廉價勞動成本優勢消逝,工廠從沿海移至內地,從中國轉戰至越南、印尼等鄰近東協國家,但在無法完全複製中國供應鏈之規模優勢下,為降低複雜難解的勞資糾紛,自動化開發取代傳統勞工,成為新的發展趨勢。

  中國十二五計劃經濟政策主軸以「調結構」為中心,由過去經濟增長的投資推動,調整為消費內需的拉升,薪資結構調整是提高消費內需的必要條件之一,薪資調升對增加內需消費有利,但企業成本增加則使得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揚。

  一國經濟結構調整非一蹴可及,通常經歷經濟增速換檔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3個階段,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第1與第2階段。

  過去20年中國經濟以出口和投資所主導,加上在金融海嘯潮過後,投入資本大量集中於房地產、基礎建設與生產設備,投資占GDP高達45%之多,產生中國經濟最大的矛盾之一的「產能過剩」問題。

  目前中國面對民間企業負債大幅增加、房地產投資泡沫壓力,而透過薪資調漲、勞工福利提高來刺激消費增加,卻無法完全吸收投資支出下滑的缺口。

  因此,中國經濟由高速成長轉為中性成長將成為常態。裕元罷工事件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下,引發社會勞工結構更快速的轉變,企業經營將面臨更多新的制度挑戰與風險,這正是中國經濟轉型必經的陣痛。